余泽运,男,1952年9月生,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从事基层一线临床诊疗工作四十余年,深受群众爱戴。1998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10年被南阳市科协授予“南阳市首届仲景故里民间中医名医”。本是一个中途失学残疾少年,不甘平凡,一生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有志者事竟成”,是他医学生涯最好的写照。
网底·乡医
过去身为一名平凡的乡村医生,余泽运对这个职业,远怀抱着比寻常人更大的敬意。余泽运在他出版书籍的序言中写道:
乡村医生——是活跃于基层一线,肩负着我国90%以上农民防病治病,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我国叁级医疗网络的网底和国家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整日忙碌于基层一线的临床诊疗工作,他们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的为老百姓服务。
他们大多数没受过高等教育,但凭着坚强的毅力,通过刻苦自学和外出进修等措施,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有的还掌握有独门绝技,可以在残酷的医疗竞争中与专科医院媲美,甚至在一定领域内一枝独秀。他们虽然水平不高,但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们是维护广大农民健康的保护神。
身残志不残·勤学不间断
余泽运出生于农村,从小性格活泼开朗,爱好文学,梦想长大当个作家。1966年秋,高小刚毕业(一般指小学五、六年级)余泽运突患骨髓炎,起病即寒战发热,体温39-40℃,持续数月不退,左侧股部外上处疼痛肿胀,甚至不能屈伸,稍一移动即剧痛不能忍受。由于长期发热疼痛,那时他卧床不起半年有余,当时家贫无力到大医院治疗,请了几个乡间郎中在家诊治,迁延半年后,病变中心红肿突起,按之发软有波动感,切开后流出暗黑色血水,发热才渐渐退去。余泽运的腿是保住了,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跛脚。因每日脓水淋漓,长期不能收口,余泽运受尽了生理性痛苦和精神煎熬。他渴望读书,向往知识,担心身体残疾,学业中断,一生抱负不能实现,不由得百感交集,浮想联翩....那一年,余泽运开始立志学医!
立准方向后,余泽运暗暗警示自己,要抓紧努力,将已经耽误的时间赶回来。每天雄鸡刚鸣两遍,晨雾正浓,外面漆黑一片,余泽运就早早起床,点起床头昏暗的油灯,专注的阅读医经;深夜,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万籁俱寂,余泽运还在灯下背书.……仔细研读古今中外中医书籍,写下了50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1974年追求上进的余泽运到西峡卫校进修学习一年,是那一届的拔尖人才。1975年流脑大流行,余泽运在村里搭起了临时病房,用他钻研的经方抢救了很多流脑病人,由此开始名扬乡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余泽运身为一名乡村医生,工作在叁级医疗网络的最基层,服务于劳苦大众。一生读书虽多,独崇仲景之学。信守“理论是灰色的,经方之树长青”。辩证用药喜用经方,注重疗效,不尚空谈。临床诊病中西并用,既重中医四诊合参,亦参西医生化数据,宏观与微观结合,取长补短。他曾用中药通腑泻热、凉血开窍配西药支持疗法抢救脑出血深度昏迷获得成功;中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合西药抗病毒治疗慢肝、肝纤维化获肝功恢复,纤维化四项指标复常,病毒转阴之疗效。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弹指一挥间,余泽运已是花甲老人。回首过去,他将自己的行医生涯分为叁个时期:
青年时期,刻苦攻读,四处求师,积累医学知识。
中年时期,出道不久,“初生牛犊不怕虎”,临床敢用重剂,屡起沉疴。曾在基层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救活重症乙脑合并脑疝致呼吸骤停;急性肾衰致呕血昏迷;脑出血昏迷高热;心肌炎心衰休克等……一时声名鹊起,四方来诊,他的行医事业也开始走上另一个高峰。
步入老年,学识、经验日趋成熟,本应大显身手,一展平生之宏愿,适遇当前特殊的医疗形势,病人至上,医疗风险日增,止于守成,也为无奈之期。“往事不堪回首,余垂垂老矣!”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将一生经诊的典型病例,用随笔医案的形式记载下来,以反映基层医生临床诊疗的真实状况,便有了《杏林发微》等着书,硕果累累。
余泽运医生(右,图片来源于·网易新闻)
余泽运,他没有很多头衔和名誉,抛去医生的外衣,他也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甚至还有几分行动不利。命运和生活没有给他富有的家庭环境,没有给他健康的身体,也没有给他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但是,卧病在床时,医生曾建议截肢,父母跪地祈求,叁年卧床远离人群,终于苦尽甘来。
“当一个好医生是我一生的奋斗目标”。余泽运医生基层从医四十年,虽然腿脚不便,但他对于学术精益求精,从未停止过奋斗进取的脚步,这不正是我辈中医人的楷模?